道路压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!
一、道路压浆施工概述
道路压浆施工是一种用于改善道路结构性能、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养护技术。它主要用于处理道路基层或底基层的空隙、裂缝、松散等问题,通过向道路内部注入浆液,填充空隙,增强道路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,从而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。道路压浆施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、城市道路、机场跑道等各类交通设施的维护和修复中。
二、道路压浆施工工艺
1.施工前准备
现场调查:对道路病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,包括裂缝位置、宽度、深度,以及道路基层的材料类型、结构层厚度等,确定压浆范围和压浆量。
材料选择:压浆材料通常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,根据道路病害情况和设计要求,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配合比。水泥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强度,同时需考虑其抗渗性和耐久性。
设备准备:压浆设备包括压浆泵、注浆管、搅拌机等。压浆泵应具备足够的压力和流量,能够将浆液顺利注入道路内部。注浆管需根据道路病害深度选择合适的长度,并确保其连接牢固、密封性好。
2.施工过程
钻孔:根据现场调查结果,在道路病害区域布置注浆孔。注浆孔间距一般为1.01.5米,孔径通常为3050毫米。钻孔深度应达到道路基层底部或设计要求的深度,钻孔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对道路结构造成破坏。
浆液配制:按照设计配合比将水泥、水和外加剂(如减水剂、膨胀剂等)混合搅拌均匀,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和强度的浆液。搅拌时间应不少于3分钟,确保浆液均匀一致。在搅拌过程中,需严格控制水灰比,以保证浆液的性能满足施工要求。
注浆:将注浆管插入钻孔内,连接压浆泵,开始注浆。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0.30.5兆帕,根据道路病害情况和浆液流动情况可适当调整。注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浆液的注入情况,当浆液从相邻孔隙或裂缝中溢出时,表明该区域已注满,可停止注浆。若注浆过程中出现压力突然升高或浆液无法注入的情况,应及时检查注浆管是否堵塞或钻孔是否畅通,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。
封孔:注浆完成后,需对注浆孔进行封堵,以防止浆液回流和外界水分进入。封孔材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或专用封孔材料,封孔应密实、牢固。
3.施工后处理
交通管制:压浆施工完成后,需对施工区域进行交通管制,禁止车辆通行,直至浆液凝固并达到一定的强度。一般情况下,需封闭交通2448小时,具体时间应根据浆液的凝结时间和道路使用要求确定。
清理现场:施工结束后,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,包括清理注浆设备、回收剩余材料、平整道路表面等,恢复道路的正常使用状态。
三、道路压浆施工质量控制
1.材料质量控制
对进场的水泥、外加剂等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,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。检查水泥的强度等级、安定性、凝结时间等指标,外加剂的减水率、缓凝时间等性能,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。
在浆液配制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材料的用量和配合比,确保浆液的性能稳定。定期对浆液的流动度、稠度、强度等指标进行检测,发现问题及时调整。
2.施工过程质量控制
钻孔过程中,应确保钻孔位置准确、孔径和孔深符合设计要求。钻孔完成后,需对钻孔进行清理,清除孔内的杂物和粉尘,保证注浆通道畅通。
注浆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,确保浆液能够充分填充道路内部的空隙和裂缝。注浆压力不宜过高,以免对道路结构造成破坏;注浆量应根据道路病害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控制,避免浆液浪费或注浆不足。
注浆完成后,应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。可通过观察浆液的溢出情况、检测道路表面的平整度和强度等方法,判断注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。若发现注浆效果不佳,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如重新注浆或进行局部修复。
3.施工后质量检测
在压浆施工完成后,应对道路进行质量检测,主要包括道路结构的承载能力、平整度、强度等方面。可采用弯沉仪检测道路的承载能力,平整度仪检测道路表面的平整度,钻芯取样检测道路内部的注浆效果和强度。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,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。
建立施工质量档案,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和检测结果,为今后的道路维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。
四、道路压浆施工的注意事项
1.施工环境:道路压浆施工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,应避免在雨天或高温天气进行施工。雨天施工可能导致浆液稀释,影响其强度和性能;高温天气下,浆液的凝结时间会缩短,不利于施工操作和质量控制。
2.施工安全:压浆施工过程中,需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。操作压浆泵时,应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,防止浆液飞溅伤人。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,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。
3.环境保护: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浆液和材料应妥善处理,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。可将废弃浆液集中收集,进行固化处理后填埋,或回收利用。